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一直是深山中的傳說,在原住民間流傳著。然而,台灣雲豹究竟是否還飛躍在山林?卻亟待解答。

  國內兩個台灣雲豹研究小組在過去兩年半,分別在中部與南部山區、超過六百個點裝設自動照相機觀察記錄,卻始終不見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

  其實對研究者而言,台灣雲豹始終是個謎。從來沒有活體照片或圖像可資參考,更無法證明原住民看見的就是台灣雲豹,連其特徵與定義,仍依賴著一八六二年英國人斯文豪(Swinhoe )所著的「台灣哺乳類志」中簡單的描述。

  關於台灣雲豹的一切,只能淪為想像,甚至有人懷疑,根本沒有所謂的台灣雲豹存在。

  研究雲豹超過十六年的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簡琳玲,去年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細胞組多樣性研究室合作,在國立台灣博物館所謂的「台灣雲豹」毛皮上,採取DNA進行種源檢測,其中一個樣本被認為可能是台灣雲豹,初步結果支持台灣雲豹族群曾經存在的論點。

  張簡琳玲解釋,雲豹有四個亞種,台灣雲豹是其中之一。由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已採集到三個亞種的DNA樣本,她把六件樣本送去化驗,僅兩件有反應,一件被認為基因來源接近於中國,另一件與其他三個亞種比對,十分不同,令研究團隊相當興奮,惟是否牽涉到個體變異、遺傳差異等因素,仍有待後續研究釐清。

  事實上,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出現在一九八三年。

  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死亡的幼豹,美國貓科專家羅彬慈(Rabinowits )在二十年前來台研究,並於論文中引用了一九八三年的發現。

  而羅彬慈推估,台灣雲豹可能存在林相完整的南部大武山與中部的玉山、花蓮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與南投郡大山區一帶。

  於是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在大武山區、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在中部山區,從九十一年開始,分別展開為期三年的研究調查,今年即將劃下句點。

  負責此項研究的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員姜博仁說,過去二年半來,他們於大武山自然保留區與雙鬼湖原始林裡,在五百多個點裝置自動照相機或露宿偽裝觀察,但毫無所獲,只有在樹上與山羌身上發現疑似的爪痕,卻無法證實是台灣雲豹抓傷的。農委會特生中心的田野調查,也沒有任何發現。研究團隊近日已把所有攝影機收線下山,開始整理並撰寫報告,預計11月出爐。

  沒有看到台灣雲豹的蹤影,姜博仁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為台灣雲豹恐已消失,一是即便存在,但因所剩的個體相當少,是否能繁衍下去也令人懷疑,牠們只能在近親間進行交配,將衍生品種劣化與健康問題。

  雲豹屬「雨傘」動物,一定要有廣大的覓食空間及足夠豐富的獵物才能存活,如果撇開地形變化、環境改變不說,姜博仁認為,理論來說,台灣至少可以養活十對以上的雲豹。根據國外研究報告,一對雲豹需要四十平方公里的活動空間,大武山廣達四百多平方公里,他們觀察到台灣獼猴、山羌、藍腹鷳等,足夠供雲豹獵食存活。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劉建男說,根據國外的慣例,單一物種超過五十年未見野外存活紀錄,才會宣布為滅絕物種,因此即使台灣雲豹已有二十一年沒有正式的野外紀錄,物種存續成謎,但研究人員不會放棄,未來仍會繼續觀察,希望有朝1日能夠在山林間,記錄到台灣雲豹的蹤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