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滅絕的台灣雲豹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豹屬->
分佈範圍: 主要棲息在台灣亞熱帶茂密的叢林中,還有沼澤地區
動物簡介: 台灣雲豹又名烏雲豹,荷葉豹,龜紋豹,它主要棲息在亞熱帶茂密的叢林中,還有沼澤地區.
台灣雲豹比金錢豹小很多,一般體長0.8-1.2米,尾0.7-0.9米,重約20公斤,它身上的花紋非常明顯,毛色基本是茶色兼灰黃色,頭部和四肢有黑色斑點和條紋.身體兩側有大片雲塊狀斑紋,非常漂亮.台灣雲豹屬於夜行性樹棲動物.它白天躲在樹上睡覺或隱身於枝葉間,夜晚才出來活動,覓食,很少在地上行走.台灣雲豹是爬樹能手,爬樹時,它那又長又粗的尾巴可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身上的斑紋在樹上是很好的保護色.台灣雲豹生性膽小,怯懦怕人,因為在野外很難見到.
台灣雲豹在1940年以前尚有幾千隻左右,但由於台灣地區的人自私地發現雲豹的毛皮美觀大方,毛質柔軟並富有光澤,是製作皮衣的上等原料,當時歐美的一些人也非常喜歡用雲豹的皮毛做的皮衣.雲豹的骨頭也被人當做中藥材.台灣雲豹因此遭到了滅頂之災,被大量捕殺,此時正是台灣現代工業社會迅猛發展的時期,森林被大量砍伐,雲豹失去了家園,終日食不果腹,許多最終被餓死了,有些饑不擇食的雲豹是被一些放有毒藥的家禽毒死的.
由於大量捕殺等原因,台灣雲豹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儘管台灣地區政府在很早以前就對雲豹加以保護,但仍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屢屢盜捕雲豹.到了60年代後期,有專家統計台灣野生雲豹不足十隻了.可是那些不法分子仍繼續捕殺雲豹.1972年最後一個台灣雲豹倒在了不法分子黑洞洞的槍口之下.遺憾的是,從此人們只能在圖片中欣賞美麗的台灣雲豹了.台灣雲豹永遠離開了我們.
分佈範圍: 主要棲息在台灣亞熱帶茂密的叢林中,還有沼澤地區
動物簡介: 台灣雲豹又名烏雲豹,荷葉豹,龜紋豹,它主要棲息在亞熱帶茂密的叢林中,還有沼澤地區.
台灣雲豹比金錢豹小很多,一般體長0.8-1.2米,尾0.7-0.9米,重約20公斤,它身上的花紋非常明顯,毛色基本是茶色兼灰黃色,頭部和四肢有黑色斑點和條紋.身體兩側有大片雲塊狀斑紋,非常漂亮.台灣雲豹屬於夜行性樹棲動物.它白天躲在樹上睡覺或隱身於枝葉間,夜晚才出來活動,覓食,很少在地上行走.台灣雲豹是爬樹能手,爬樹時,它那又長又粗的尾巴可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身上的斑紋在樹上是很好的保護色.台灣雲豹生性膽小,怯懦怕人,因為在野外很難見到.
台灣雲豹在1940年以前尚有幾千隻左右,但由於台灣地區的人自私地發現雲豹的毛皮美觀大方,毛質柔軟並富有光澤,是製作皮衣的上等原料,當時歐美的一些人也非常喜歡用雲豹的皮毛做的皮衣.雲豹的骨頭也被人當做中藥材.台灣雲豹因此遭到了滅頂之災,被大量捕殺,此時正是台灣現代工業社會迅猛發展的時期,森林被大量砍伐,雲豹失去了家園,終日食不果腹,許多最終被餓死了,有些饑不擇食的雲豹是被一些放有毒藥的家禽毒死的.
由於大量捕殺等原因,台灣雲豹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儘管台灣地區政府在很早以前就對雲豹加以保護,但仍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屢屢盜捕雲豹.到了60年代後期,有專家統計台灣野生雲豹不足十隻了.可是那些不法分子仍繼續捕殺雲豹.1972年最後一個台灣雲豹倒在了不法分子黑洞洞的槍口之下.遺憾的是,從此人們只能在圖片中欣賞美麗的台灣雲豹了.台灣雲豹永遠離開了我們.
台灣雲豹瀕臨絕種原因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有亞種、哺乳類、貓科
最大型的野生動物原居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
台灣森林之王雲豹
雲豹是台灣山林中體型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體長約:雲豹是台灣山林中體型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體長約70至100公分,尾長約60至85公分,體重約25至30公斤,差不多是狼狗般大小,有一身光鮮的深褐色雲彩斑紋,白天多棲息在樹上,夜晚才下來行動,行動非常敏捷,是非常兇猛、厲害的動物。
瀕臨絕種原因
(1)人類開墾山區,破壞雲豹生活環境,迫使牠們往不合適生活的高山遷移。
(2)雲豹的毛皮、牙齒一直被原住民視為珍寶,在濫殺情況下,使雲豹面臨絕種邊緣。最後幾次發現的地點都是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台灣雲豹有亞種、哺乳類、貓科
最大型的野生動物原居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
台灣森林之王雲豹
雲豹是台灣山林中體型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體長約:雲豹是台灣山林中體型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體長約70至100公分,尾長約60至85公分,體重約25至30公斤,差不多是狼狗般大小,有一身光鮮的深褐色雲彩斑紋,白天多棲息在樹上,夜晚才下來行動,行動非常敏捷,是非常兇猛、厲害的動物。
瀕臨絕種原因
(1)人類開墾山區,破壞雲豹生活環境,迫使牠們往不合適生活的高山遷移。
(2)雲豹的毛皮、牙齒一直被原住民視為珍寶,在濫殺情況下,使雲豹面臨絕種邊緣。最後幾次發現的地點都是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台灣森林之王雲豹
豹是台灣山林中體型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體長約70至100公分,尾長約60至85公分,體重約25至30公斤,差不多是狼狗般大小,有一身光鮮的深褐色雲彩斑紋,白天多棲息在樹上,夜晚才下來行動,行動非常敏捷,是非常兇猛、厲害的動物。
:雲豹是所有貓科動物中最會爬樹的高手。牠利用尖銳的鉤爪爬樹,迅速且不發出一點聲音。牠最厲害的一招是用兩隻後腳交叉勾住樹,倒掉在樹上,等到獵物經過,便由樹上一躍而下,咬死獵物。
:台灣彌猴、松鼠類、鹿類和鳥類,殺死獵物後並不會馬上吃完,往往先吃內臟,過2至3天再回來吃其他的部分。
:
雲豹爬樹的本領
雲豹獵食對象
生活環境
雲豹的分布從喜馬拉雅山東南往緬甸到南中國都有,非常可貴。台灣則分布在東、南部1000公尺左右的山地原始闊葉林。
:
瀕臨絕種原因
(1)人類開墾山區,破壞雲豹生活環境,迫使牠們往不合適生活的高山遷移。
(2)雲豹的毛皮、牙齒一直被原住民視為珍寶,在濫殺情況下,使雲豹面臨絕種邊緣。最後幾次發現的地點都是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
如何挽救
當務之急,應儘快調查、暸解雲豹的狀況,並設定保護區、禁獵、禁捕,絕不能坐視雲豹就這樣在台灣森林中消失。
小故事
:雲豹是所有貓科動物中最會爬樹的高手。牠利用尖銳的鉤爪爬樹,迅速且不發出一點聲音。牠最厲害的一招是用兩隻後腳交叉勾住樹,倒掉在樹上,等到獵物經過,便由樹上一躍而下,咬死獵物。
:台灣彌猴、松鼠類、鹿類和鳥類,殺死獵物後並不會馬上吃完,往往先吃內臟,過2至3天再回來吃其他的部分。
:
雲豹爬樹的本領
雲豹獵食對象
生活環境
雲豹的分布從喜馬拉雅山東南往緬甸到南中國都有,非常可貴。台灣則分布在東、南部1000公尺左右的山地原始闊葉林。
:
瀕臨絕種原因
(1)人類開墾山區,破壞雲豹生活環境,迫使牠們往不合適生活的高山遷移。
(2)雲豹的毛皮、牙齒一直被原住民視為珍寶,在濫殺情況下,使雲豹面臨絕種邊緣。最後幾次發現的地點都是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
如何挽救
當務之急,應儘快調查、暸解雲豹的狀況,並設定保護區、禁獵、禁捕,絕不能坐視雲豹就這樣在台灣森林中消失。
小故事
布農族古老的傳說中,台灣黑雄和雲豹的毛本來都很難看的顏色,牠們常常為了這件事互相嘆氣訴苦。
有一天,黑雄和雲豹特地聚在一起,希望能商量出變漂亮的辦法。最後黑雄提議,彼此幫對方用顏料化粧。
雲豹要求先化粧,老實的黑雄很用心的替雲豹塗上美麗的顏色和花紋,從此雲豹便擁有一身漂亮的毛。
輪到雲豹替黑雄化粧,雲豹怕黑雄比自己漂亮,就起了壞心,決定把黑雄弄得比本來更醜。
雲豹較黑雄閉上眼睛,然後隨地抓把黑色的爛泥,上上下下的在黑雄身上亂塗。
等黑雄發覺,除了胸前
1塊V字形的皮毛外,全身都被塗黑了,黑雄憤怒極了,朝著雲豹逃走的方向追去。
雲豹不管怎麼跑都躲不開,只好答應每次打獵後一定留一半獵物給黑雄。這就是雲豹和黑雄毛皮的由來
台灣雲豹的悲歌
一直以來台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創造不少的奇蹟,但是我們的成功是建立在台灣生態浩劫上,然而雲豹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人們清醒時,雲豹早已消失在台灣這塊體地上,所以努力想一想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是建立上死亡之上呢?好好想一 想?如果沒有人類世界是否有影響呢?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台灣雲豹的簡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台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獼猴、台灣黑熊、台灣石虎、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披雲豹皮的原住民青年,可能是魯凱族(1900年左右)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鍾麗華 2004)。
台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特徵: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食物: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面臨問題: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台灣雲豹之謎
2007年,鍾榮峰先生依據「史溫侯於1870年在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的〈Catalogue of 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這篇文章中,史溫侯把他自己於1862年曾經發表的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歸為與Temminck先生早先所發表的豹貓(Felis macrocelisTemminck )為同一種」而對「台灣雲豹之謎」提出新的論點
鍾榮峰指出:「事實上1870年,史溫侯已經將他原先於1862年發表的雲豹(Clouded leopard)改為豹貓(Clouded tiger),也修正了學名,因此,雲豹是否存在於台灣,自1870年起,應該是一個新的生物科學議題,嚴謹的講起來,史溫侯並不能算是發現台灣雲豹,因為1870年他修正他自己1862年發表雲豹的報告。」
歷史說
儘管自八○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目睹野生雲豹的英姿,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最珍貴的野生動物,原為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稱霸的大型貓科動物,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為玉山和大武山。清代《福建通志》描述台灣雲豹為:「色黃而間以黑點。」,周鍾瑄修《諸羅縣志》則說:「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台謂之烏雲豹。土產者稍大於犬,而無所害於人,或名之曰獐虎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
台灣雲豹的簡史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台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台灣的西方國家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獼猴、台灣黑熊、台灣石虎、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披雲豹皮的原住民青年,可能是魯凱族(1900年左右)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台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台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灣雲豹(鍾麗華 2004)。以台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隻,但都不是台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台北市立動物園 2004;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台灣特有亞種。
目前台灣唯一能見到的台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3;台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台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鍾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家羅賓維茲博士親臨台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台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著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台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台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台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台灣雲豹可能已經絕種,即便沒有絕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鍾麗華 2004)。
台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特徵: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身上斑點每隻各異,頸部斑點細長,腹部兩側大斑向後,圍輪廓深厚而向前者淡細,中間部面積大,並雜以粽黃及少許黑毛,遠望如朵雲故名雲豹。四腿處斑點往下逐漸縮小,尾部上下均有斑點
食物:肉食性動物,會捕食樹上的猴子、松鼠及鳥類等中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台灣東部和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玉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但它並非完全是樹棲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撲追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面臨問題: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經絕種
台灣雲豹之謎
2007年,鍾榮峰先生依據「史溫侯於1870年在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的〈Catalogue of 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這篇文章中,史溫侯把他自己於1862年曾經發表的雲豹(Leopardus brachyurus)歸為與Temminck先生早先所發表的豹貓(Felis macrocelisTemminck )為同一種」而對「台灣雲豹之謎」提出新的論點
鍾榮峰指出:「事實上1870年,史溫侯已經將他原先於1862年發表的雲豹(Clouded leopard)改為豹貓(Clouded tiger),也修正了學名,因此,雲豹是否存在於台灣,自1870年起,應該是一個新的生物科學議題,嚴謹的講起來,史溫侯並不能算是發現台灣雲豹,因為1870年他修正他自己1862年發表雲豹的報告。」
歷史說
儘管自八○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目睹野生雲豹的英姿,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最珍貴的野生動物,原為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稱霸的大型貓科動物,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為玉山和大武山。清代《福建通志》描述台灣雲豹為:「色黃而間以黑點。」,周鍾瑄修《諸羅縣志》則說:「紋如艾葉者,曰艾葉豹;台謂之烏雲豹。土產者稍大於犬,而無所害於人,或名之曰獐虎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的雲豹
請問目前在台灣的雲豹絕種了嗎?
有些人說完全絕種ㄌ
又有人說在南投山區還可看見
到底有沒有絕種壓?
有些人說完全絕種ㄌ
又有人說在南投山區還可看見
到底有沒有絕種壓?
A:尋找最後的臺灣雲豹
為了不放棄任何一絲的希望,或許也僅是為了想知道為什麼?在農委會林務局和美國紐約布隆克斯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下,我們在 2001 年一月組成了一個搜尋小隊,由姜博仁率領,在往後的三年半中,幾乎踏遍了臺灣雲豹最有可能存在的大武山山區。
實際涵蓋的範圍包括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中的萬山神池,大鬼湖附近的中海拔湖沼區,以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5個集水區中的4個流域:大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及金崙溪。總面積近十萬公頃(約 1,000 平方公里),海拔從 150 公尺到 3,092 公尺,並且包含許多不同的植被類型。
在這三年半期間,除了很少的例外以外,搜尋小隊每個月都出動一趟,每次三到十位隊員不等,每趟在這片山區移動搜尋約七到 28 天不等。總共加起來,大約 250 人次大概在野外「苦行」了 500 天以上,過著日日登山、夜夜紮營,難得換件衣服洗個澡的日子。還經歷過無數個寒流、豪大雨和颱風,其中的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
當然,光靠苦行及訪問路上遇到的原住民朋友是不夠的。試想,在偌大的調查範圍中,以這微不足道的人力徒步搜索,簡直就像是大海撈針。因此,還採用了兩種近年來廣為研究人員使用、幾乎沒有任何副作用的無人資料站資料蒐集方法:毛髮氣味站和自動照相機。
我們的毛髮氣味站,又稱作毛髮陷阱。主要利用貓科動物喜歡在物體上摩蹭的行為,在可能經過的獸徑上,選取適當大小的樹幹,在距離地面約 30 公分及 50 公分處,各釘上一塊 10 公分見方的魔鬼粘,在魔鬼粘後塞入吸飽貓薄荷油的棉花,並撒上乾的貓薄荷草。當貓科動物近距離聞到它散發出來的氣味時,足以引起牠們對魔鬼粘進行摩擦行為,而會在魔鬼粘的塑膠勾上留下新鮮的毛髮。
這是一種成本低、架設快速、短時間內可做大範圍調查的方法,而為了加強效果,還在附近懸掛鋁箔反光板做為視覺吸引物,以吸引很遠距離外的貓科動物。當這些毛髮回收後,可以靠著基部毛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判別是否是雲豹的毛髮。如果能發現任何一根雲豹毛髮,也就直接證明了臺灣雲豹還真正存在。
至於自動照相機,則是把一台可自動對焦的相機連接到一個被動式紅外線熱感應器上,然後固定在離地約兩公尺高的樹幹上等待動物經過。每當有溫血動物出現在感應器的偵測範圍內時,就會自動觸發相機快門拍下照片。
雖然整組設備的價格較貴,約1萬元左右,但是因為可以長時間在人力不易到達的山區,在無人干擾的狀況下,收集野生動物的影像資訊,因此近幾年來國內也開始大量使用這種自動照相機。到目前為止,也開始有相同工作原理的自動攝影機出現了。如果真的能夠拍到一張臺灣雲豹的照片,不論姿勢的好壞,都是最直接的臺灣雲豹存在的證據。
很不幸地,不但折磨人的苦行沒有發現任何的蛛絲馬跡,連所設置超過 230 處的毛髮氣味站,也只有四處收集到野生動物的毛髮,而且都不是雲豹的毛髮。
那自動照相機呢?我們動用了將近 70 臺相機,在搜索範圍內差不多是漫天撒網般地架設總計超過將近 400 個的樣點。這些相機在野外的總累計工作天數高達13,354天,回收了 612 卷底片,總共拍攝了超過 13,000 張的動物照片,連數萬分之一機率才有的基因突變所產生的鼬獾白子都照到兩次,就是沒有臺灣雲豹的任何蹤影。
讓我們比較一下其他國家的研究結果。在馬來西亞和泰國,分別在平均每 850 和 190 個自動相機工作天,便可以拍到一張雲豹的照片。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工作天數雖然不清楚,但研究人員只使用了 20 臺自動照相機,就拍到了六張雲豹照片。
或許,臺灣先天地形地貌的高複雜性,使得搜尋的效率相對較低,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才會有結果。然而,到目前為止已經花了比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多 15 到 70 倍的努力,仍然未找到雲豹。如果再加上額外做的毛髮氣味站的零成果,幾乎可以大膽地斷言,這次調查的大武山山區如果不是已經沒有任何臺灣雲豹了,就是即便還有,數量也應該是非常非常的稀少,距離完全的滅絕應該也不會太遠了
為了不放棄任何一絲的希望,或許也僅是為了想知道為什麼?在農委會林務局和美國紐約布隆克斯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下,我們在 2001 年一月組成了一個搜尋小隊,由姜博仁率領,在往後的三年半中,幾乎踏遍了臺灣雲豹最有可能存在的大武山山區。
實際涵蓋的範圍包括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中的萬山神池,大鬼湖附近的中海拔湖沼區,以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5個集水區中的4個流域:大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及金崙溪。總面積近十萬公頃(約 1,000 平方公里),海拔從 150 公尺到 3,092 公尺,並且包含許多不同的植被類型。
在這三年半期間,除了很少的例外以外,搜尋小隊每個月都出動一趟,每次三到十位隊員不等,每趟在這片山區移動搜尋約七到 28 天不等。總共加起來,大約 250 人次大概在野外「苦行」了 500 天以上,過著日日登山、夜夜紮營,難得換件衣服洗個澡的日子。還經歷過無數個寒流、豪大雨和颱風,其中的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
當然,光靠苦行及訪問路上遇到的原住民朋友是不夠的。試想,在偌大的調查範圍中,以這微不足道的人力徒步搜索,簡直就像是大海撈針。因此,還採用了兩種近年來廣為研究人員使用、幾乎沒有任何副作用的無人資料站資料蒐集方法:毛髮氣味站和自動照相機。
我們的毛髮氣味站,又稱作毛髮陷阱。主要利用貓科動物喜歡在物體上摩蹭的行為,在可能經過的獸徑上,選取適當大小的樹幹,在距離地面約 30 公分及 50 公分處,各釘上一塊 10 公分見方的魔鬼粘,在魔鬼粘後塞入吸飽貓薄荷油的棉花,並撒上乾的貓薄荷草。當貓科動物近距離聞到它散發出來的氣味時,足以引起牠們對魔鬼粘進行摩擦行為,而會在魔鬼粘的塑膠勾上留下新鮮的毛髮。
這是一種成本低、架設快速、短時間內可做大範圍調查的方法,而為了加強效果,還在附近懸掛鋁箔反光板做為視覺吸引物,以吸引很遠距離外的貓科動物。當這些毛髮回收後,可以靠著基部毛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判別是否是雲豹的毛髮。如果能發現任何一根雲豹毛髮,也就直接證明了臺灣雲豹還真正存在。
至於自動照相機,則是把一台可自動對焦的相機連接到一個被動式紅外線熱感應器上,然後固定在離地約兩公尺高的樹幹上等待動物經過。每當有溫血動物出現在感應器的偵測範圍內時,就會自動觸發相機快門拍下照片。
雖然整組設備的價格較貴,約1萬元左右,但是因為可以長時間在人力不易到達的山區,在無人干擾的狀況下,收集野生動物的影像資訊,因此近幾年來國內也開始大量使用這種自動照相機。到目前為止,也開始有相同工作原理的自動攝影機出現了。如果真的能夠拍到一張臺灣雲豹的照片,不論姿勢的好壞,都是最直接的臺灣雲豹存在的證據。
很不幸地,不但折磨人的苦行沒有發現任何的蛛絲馬跡,連所設置超過 230 處的毛髮氣味站,也只有四處收集到野生動物的毛髮,而且都不是雲豹的毛髮。
那自動照相機呢?我們動用了將近 70 臺相機,在搜索範圍內差不多是漫天撒網般地架設總計超過將近 400 個的樣點。這些相機在野外的總累計工作天數高達13,354天,回收了 612 卷底片,總共拍攝了超過 13,000 張的動物照片,連數萬分之一機率才有的基因突變所產生的鼬獾白子都照到兩次,就是沒有臺灣雲豹的任何蹤影。
讓我們比較一下其他國家的研究結果。在馬來西亞和泰國,分別在平均每 850 和 190 個自動相機工作天,便可以拍到一張雲豹的照片。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工作天數雖然不清楚,但研究人員只使用了 20 臺自動照相機,就拍到了六張雲豹照片。
或許,臺灣先天地形地貌的高複雜性,使得搜尋的效率相對較低,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才會有結果。然而,到目前為止已經花了比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多 15 到 70 倍的努力,仍然未找到雲豹。如果再加上額外做的毛髮氣味站的零成果,幾乎可以大膽地斷言,這次調查的大武山山區如果不是已經沒有任何臺灣雲豹了,就是即便還有,數量也應該是非常非常的稀少,距離完全的滅絕應該也不會太遠了
訂閱:
文章 (Atom)